第163章 文言文(4/7)
再次一统,经历了400多年南北混战的北方汉语,在发音上更加简化,在语法上也省去了很多曲折语的特征,越来越接近如今的北方汉语。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语言也不是一天变完的。
到了唐宋时期,先秦汉语的“之乎者也”虽然已经看不到了,但跟今日的北方汉语比起来辨别还是有点大。
不过对于唐宋时代的北方人来说,当时他们说的话跟文言文比起来已经有了不小的差别。
比如在唐代的爱情小说《游仙窟》中就出现了“请主人先坐”这样的白话句。
当时的读书人也注意到了这种言文不一致的情况,但就跟人类历史上所有事件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一样。
唐宋的读书人也分成了两派,一派是以韩愈为旗手,终生追求古文运动的唐宋八大家。
另一派虽然没有形成团体,没有打出明确的白话文运动的口号,但通过大量白话诗词的创作,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,他们就是唐诗宋词的一众大师级作者。
大家中学应该都学过古文运动,唐宋时代的口语跟商周秦汉发生了一定变化,所以当时的文学界所面临两种情况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一:继续遵循脱胎于商周秦汉口语的文言文。
二:干脆跳过1000年前的东西,根据咱们唐朝人现在的说话风格,订立现在的书面语。
韩愈就是主张遵循商周秦汉文言文的代表,因此从他存留下来的众多文章中,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文风跟商周秦汉的经典《史记》《尚书》等等如出一辙,都比较晦涩比较难懂。
但这样的风格在当时的诗词作家看来,简直是不食人间烟火。
文章,你先得让人看懂才行!
于是以唐诗宋词的崛起为标志,当时的诗词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唐宋汉语的口语词汇。
当然,前提是得排除很多刻意复古的作品。
除了这些以外,唐诗宋词在用词上确实更多是基于当时的口语,而且这些口语词直到今天还大量存在于南北汉语的方言中。
比如在孟浩然春晓中那句着名的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”
其中表示昨天的“夜来”,直到今天还在山东、河南、河北等地的方言中使用。
只不过很多方言并没有形成稳定的系统,所以很多词汇只会说不会写。
再加上唐宋以后,随着北方汉语简化趋势的一路狂飙,大量单音节词被双音节词取代。
就比如唐宋作品中出现的“颈”变成了现在北方汉语中“脖子”。
“行”变成了“走”。
“食”变成了“吃”。
“饮”变成了“喝”。
这些变化就导致很多人都误以为这些词是书面语,但在今天的粤语、客家话等南方方言中,他们依然还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颈、食、饮、行等词。
因为唐宋以来南方汉语发生音系简化的速度要远慢于北方汉语,所以才使得这些唐宋的口语词汇留存了下来。】
【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天,江浙沿海一个小渔村的几十名村民正站在村口的大柳树下,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天。
他们此番齐聚不是他事,正是为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