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章 师徒闲谈,高育良召开政法学院干部、学生大会。(4/5)
孟德斯鸠在《论法的精神》中强调:“法律应该和政T性质相符合。”“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已形成‘1+4’基本框架,但基层法治人才缺口仍达20.3%。”
“各地公检法司专业政法工作人员在编人数,远少于实际需求数量,所以,我们新学院将重点关注行政系统中‘公检法司’基干力量的培养工作。”
为全省政法系统,竭力培养综合型、复合型、专业型政法人才,做好政法后备干部储备工作。
第二重使命,在于应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。
格劳秀斯《战争与和平法》奠定了现代国际法基础,而今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,我们要面对不仅是传统的政法问题,更会涉及很多外籍人士、外企,甚至是外籍组织。
在与日俱增的国际法人才需求下,学院将增设全球治理法治实验班,参照海牙国际法学院培养模式,让学生在模拟联合国法庭中锤炼涉外法治能力,为以后出国深造、工作和学习,奠定基础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第三重使命,关乎青年学子的价值塑造。
柏拉图在《法律篇》中提醒:“教育是把火炬代代相传。”
我们关注到,现阶段,社会舆论场已经出现部分‘法律工具主义’倾。
面对该问题,我们政法学子,要用‘法律诊所’实践教学,让学生在学习、实习的过程中,亲历各类政法工作情况。
如农民工维权案件,将扮演正反两方,来亲身体会《劳动法》第四十三条的温度。
只有不断锤炼,才是践行‘学而行之’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。
“接下来,我代表我个人,也代表汉东大学政法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班子,向大家做出如下保证。”
三、守正创新:政法学院的五大建设方略
其一,构建“法政+政法+法+政”的交叉学科体系。
效仿大学法学院与行政学院联合培养模式,开设“政法+行政管理”的培养方式,培养综合复合型人才。
正如郑观应在《盛世危言》中倡言:“变法者,须通古今之变。”
其二,打造‘旋转门’师资机制。
聘请现任汉东省内公检法司干部官官,担任实务导师,并派出优秀青年教师,到基层公检法司部门单位挂职锻炼,加强合作。
这种双向流动,正是王夫之“知行相资以为用”的当代实践。
其三,建设智慧政法大学堂。运用理论+实践,公检法司干部队伍+政法学院教师团队+政法学校优秀学生队伍相互配合、相互学习、相互帮助的大前提,去践行法治,让各类法规制度、政法条文从课本走向实操。
这既是对韩非子‘法与时转则治’的呼应,更是回应钱端升先生‘法治必须科学化’的期许。
其四,深化红色法治文化研究。
我们将整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档案,开发‘马锡五审判方式’虚拟仿真课程,让学子们体会红色法制的发展历史进程,加强思想教育。
必武同志曾说:“有法可依是前提,有法必依是关键。”
身为一名政法工作者,这种精神传承,将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底色。
其五,拓展“国内法与国际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