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3章 文言文(6/7)
的文字。被你们解读之后,总感觉怪怪的。
【因此到了元明清三朝,仅就北方汉语而言,它的口语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对于一个明朝人而言,“之乎者也”是写作才会用到的书面语,而日常交流的口语与今天所差不大。
自魏晋开始至明清,汉语完成了口语与书面语分离。
文言文不仅对我们来说是晦涩难懂的古人,对明清的古人们也一样。
虽然口语已经变得面目全非,但由于儒家“是古非今”、“言必称三代”的传统,元明清的书面语依然沿用文言文。
好处:语法结构和词汇组成超级稳定,不会因为口语的变化而读不懂几千年前的文章。
坏处:普通老百姓没上过学的情况下,完全听不懂。
即便侥幸认识几个字,倒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古文,还是看不懂。
使得知识被垄断在极少数的精英阶层。】
评论区:
〖明清时期可以用这句话解释:工作用申论,下班用白话。〗
〖文言文还有一个原因,当时用的是竹简,省材料。〗
〖我觉得古人日常都是讲白话的,之所以有文言文,是因为以前纸张难求,用竹简刻字麻烦,成本也高,所以需要缩减,文言文就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。〗
〖不用觉得,事实就是这样。〗
〖但纸张发明之后,尤其是明清时期,就纯粹是贵族、儒家、士绅、官员的私心了。〗
〖故宫馆藏的张居正给幼年万历编写的教材,都是大白话。〗
〖所以又是儒家背锅?〗
〖何止是儒家,贵族阶层都一样,全世界都一个样,知识成了大白菜,还怎么当贵族?〗
〖你是在说阿美的快乐教育?〗
〖我倒觉得是东大。〗
〖呵呵,多少钱一条?我也发。〗
〖东大很好了,哪个国家义务教育的时候就教你屠龙术?〗
〖教了吗?〗
〖你政治课开小差了?〗
〖高中认真学习,大学好好读,还会教你如何发动群众,如何组织群众。〗
〖有这个?〗
〖有啊,除非你没去。〗
嬴政提出一个建议:“普及大白话。”
“李斯、叔孙通,你们来办。”
书同文、语同音的事本来很难办,但天幕出现了,恰好又人人都能听懂,能看懂。
订立教材,发往各地,说得上一句不费吹灰之力。
“咱觉得有道理,不愧是咱的儿子。”老朱表扬了一下朱棣。
朱棣建议字体简化,雅言以后世口音为准,反正差别算不上太大。
本来这是朱标的建议,但他提点弟弟,让朱棣去说。
看着老四被夸的一脸不好意思的模样,朱标笑了。
家和万事兴,难道孤还能怕弟弟表现的好,抢了孤的太子之位吗?
不可能!绝对不可能!
老朱审视着群臣问道:“你们意下如何?”